close

1462810788-1095948340_n.jpg

整部影片,是從一位92歲的媽媽,在家族為自己舉辦的慶生會上,宣佈將在10月17日結束自己的生命,拉開序幕。
 
或許是真人真事改編,餐會桌上的男人,都起身離開,沒有過多情緒的戲劇化表現。但是,那顆震憾彈,卻紮實地投到我這個觀眾的心裡。
 
 
 
後來,開始舖陳92歲老人,實際面臨的生活困境。老人,應對身體不留情面的逐步背叛,完全是一種無可奈何與沒有尊嚴。
 
 
 
孫子,對於老人的決定,一開始是支持的。年輕的生命,對於「安樂死」這個議題。乍聽之下,難免,心裡有一種新鮮的感覺吧?在心中覺得自己有個很酷很潮的外婆吧?
 
一開始,還開心地,跟外婆分享自己人生的計劃與將要實現的夢想之旅,希望外婆等他回來,再死。
 
但是,隨著面臨自己摯愛的外婆,「真正」地倒在地上,油然而生的親情,不捨的感覺,開始無法接受,外婆即將要離去的事實。
 
 
 
兒子,自始至終,都無法理解自己的母親。從年輕時參與女權運動,思想總是跑得太快。年紀大了,也不安份。居然,還想要決定自己的死期。為什麼母親都不考慮一下,身邊人的感受與心情?總是,一意孤行!
 
有一段是,兒子情緒失控地大罵自己的母親。畫面所呈現,老母親縮在沙發上,極為可憐。但不知怎地,我卻同情,這個長期被母親忽略的兒子。
 
 
 
女兒,從反對到支持。一開始非常反對,還想著乾脆把媽媽接過家裡自己照顧。    
 
怎麼肯?
 
怎麼肯?
 
這樣一個從年輕到老,這麼有自己想法的新女性。怎麼肯?
 
連自己尿床的床單,也堅持自己洗,不讓鐘點照顧者碰的人,怎麼肯?
 
在醫院被迫穿上成人紙尿褲的她,真的無法面對;接下來,預想得到自己的身體,沒有最糟只有更糟的景況。同為女人的女兒,漸漸地感受到母親的選擇,背後的那份複雜的心情。忍住自己所有的傷悲,為成全母親的心願。幾次女兒出了母親的家門,跌坐在樓梯間,我的心也被糾得好痛。
 
最後離別時刻,那一個道別,我是完全泣不成聲。這中間的情緒,真的不是"難過"兩個字,可以盡述。
 
 
 
對這部影片,我會這麼有感,應該是因為我正在經歷。
 
 
 
我的母親兩年前,在我的面前倒下去,因著腦溢血。我從第一年每天到去醫院報到,到現在,第二年我不願意再踏入醫院的落差。如人飲水的心情,夾雜著太多的心情,連我自己都不想去分析去思考。就是順著自己的心情,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不想去說明,也不想去解釋。
 
 
 
這中間發生很多事,到現在讓我最難忘的事。也是,這中間與家人最激烈,也是唯一一次的爭吵。當時,我努力想訓練,我的母親可以自己呼吸,拔掉那個在我看起來,覺著會讓母親很痛的呼吸管。
 
拔管的結果,只有兩種:一個我母親順利可以自己呼吸,醫生特別提醒,之後,要帶回家自己照顧;另外一種,不能呼吸,也許我的母親從此脫離世上的勞苦。
 
我要解釋一下,當年我的三哥癌症末期時,我母親,堅持沒讓我的三哥插管。而我們竟在慌亂之中,讓我的媽媽插了管。這是到現在,最令我後悔的事。
 
 
一直以來,習慣獨佔父母寵愛的我。忘記我的母親是多產的蒙福女子,擁有4個兒子2個女兒。雖然,插著呼吸器被醫生宣佈意識指數3的她,已經有一個兒子不在人世。但是,她仍然是很多人的媽。
在那一刻,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何等幸福。因為,與哥哥姐姐們的年紀差距很大,我一直是被眾人專寵驕養著,卻忘記媽媽是大家的。我不能不顧及哥哥們對母親的依戀,自顧自地想㵴輕母親的痛苦,卻沒有想到哥哥們的心情。
 
事未過境已遷的現在,我就是將自己的心安下,努力過好我的每一天。期盼,這是對我母親,在當年高齡產婦的危險中,仍願將我生下來,最好的回饋。
 
 
 
影片簡介:
 
改編自雄踞法國暢銷書排行榜的書籍《那就10月17日吧!》,也是此書作者諾愛拉將這段陪伴母親的經歷寫成自傳並出版,轟動全法國社會的關於人權鬥士蜜海兒爭取生命善終權的故事。蜜海兒生前是女權運動者,是「爭取死亡尊嚴權利協會」的成員,2002年,當年92歲的她,選擇在自家中結束自己的生命,因為她是法國前總理李歐奈爾的母親,所以她的案例在當時法國社會引起眾多討論,她的女兒諾愛拉在大學教書,是曾經榮獲法國龔固爾小說獎的作家,她將自己聽到母親宣告死期的心理掙扎寫成書《那就10月17日吧!》,並把自己內心交戰的過程描寫得極為深刻,她也希望透過本書向社會大眾說明母親為何如此選擇,而她又是如何學習接受母親決定死亡的過程,令人動容。摘自註1
 
 
 
 
arrow
arrow

    Z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